電話:15038696358
郵箱:
傳真:
地址:洛陽偃師工業園區
院士專家“把脈”科學城隧道施工
3月29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地合作重大項目《重慶市長大隧道建設和運營安全保障戰略研究》走進重慶科學城隧道項目,開展“院士行”考察活動。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彥良、鄭穎人,重慶大學常務副校長劉漢龍及同濟大學教授黃宏偉等專家,為重慶科學城隧道建設“把脈問診”。
為什么科學城隧道項目會引起院士專家的關注?據科學城隧道建設單位重慶城投基礎設施建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科學城隧道屬于特長特大斷面市政山嶺隧道,地質條件復雜,隧道沿線地形起伏,發育有18條斷層;存在冒頂塌方、涌水突泥等潛在隱患,是全線控制性重難點工程。不僅如此,該項目與7條鐵路相交,其中現有三條運營鐵路隧道,下穿井西線鐵路處,最小凈距為7.1米,實施難度極大。為此,中國工程院暨重慶大學等團隊開展了《重慶市長大隧道建設和運營安全保障戰略研究》項目,針對以科學城隧道為代表的重慶長大隧道(即大于1000米長度的隧道)建設展開一系列探索、攻關。
科學城隧道效果圖。
目前,重慶在建長大隧道有科學城隧道、鹿角隧道、陶家隧道,金鳳隧道等,預計“十四五”時期,還將新增一批穿越中梁山、銅鑼山、縉云山、明月山的道路及軌道特長隧道。這些長大隧道如何建設?杜彥良建議,系統梳理重慶隧道的特征,建立長大隧道數據庫,為后續施工以及后端運維、管理提供參考;聚焦安全、綠色、智能、韌性、人文景觀問題,研發一批代表未來發展的新技術,如推進無人化、少人化技術,形成全鏈條的智能化施工,進一步提升重慶隧道建設的水平和質量。
鄭穎人認為,重慶科學城隧道建設應注重地質勘探和安全問題,為動態設計和信息化施工提供技術保障;還要在設計中注重人文景觀的塑造,讓隧道工程和其他工程一樣,成為城市的風景線。
3月29日,中國工程院院地合作重大項目《重慶市長大隧道建設和運營安全保障戰略研究》走進重慶科學城隧道項目。
據中建六局科學城隧道一標段項目負責人介紹,科學城隧道工程西起坪山大道與渝遂高速相交的西山立交,往東穿越中梁山山脈,止于內環紅槽房立交,接沙坪壩區天梨路,全長6.8公里,計劃工期54個月。其中,科學城隧道長4.1公里,設計為分離式雙洞隧道,雙向六車道,設計速度80公里/小時。
截至目前,科學城隧道一標段路基和橋梁完成總工程量的約60%,項目建成后將串聯璧山、西永以及沙坪壩等區域,為既有大學城隧道分流,還能緩解西永組團內部路網的過境交通壓力,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西部(重慶)科學城發展。